期刊简介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原刊名《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64年创刊,双月刊。系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与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眼科学情报性学术期刊。《国际眼科纵览》是我国较早的眼科专业杂志之一,以中、高级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主要以综述、学术简讯、述评、会议纪要等栏目形式,报道国内外眼科学在基础研究及临床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在国内眼科继续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历任总编辑为张晓楼、张士元,现任总编辑徐 亮,编辑部主任李建军。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出版部门: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5500/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500/R
邮发代号: 2-60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64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00/R
- 国内刊号:11-550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刊荣誉:
- 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原刊名《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64年创刊,双月刊。系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与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眼科学情报性学术期刊。《国际眼科纵览》是我国较早的眼科专业杂志之一,以中、高级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主要以综述、学术简讯、述评、会议纪要等栏目形式,报道国内外眼科学在基础研究及临床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在国内眼科继续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历任总编辑为张晓楼、张士元,现任总编辑徐 亮,编辑部主任李建军。
来稿要求:
1、来稿应具科学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文字务求准确、精练、通顺、重点突出。综述类稿件每篇来稿时请交稿件处理费30元,请作者以邮政汇款方式及时汇至编辑部(勿交个人)。本刊欢迎网上投稿,请登陆本刊网站http://www.j-bio.net,到“作者在线投稿”模块,注册后按提示进行投稿。来稿请务必注明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的手机号及Email地址,以便及时联系。投稿时请同时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模板在杂志网站可下载)。以电子邮件(Email)方式投稿的作者,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文稿所涉及课题如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基金等项目资助时,请在文稿中注明,并附基金资助项目证书(包括项目编号)的复印件。
2、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处理意见,则稿件仍在审理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事先与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综述类稿件本刊决定刊用时,通知作者交纳版面费,刊出后即致稿酬并赠当期期刊致谢。学术简讯类稿件不收发表费,刊用后赠刊二本,寄第一作者。本刊与中华医学会其他系列杂志一样,已经加入《万方数据》,作者在投稿时即表明其同意发表后的文稿可在《万方数据》出现。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影响因子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发文量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总被引频次
-
中国人Leber先天性黑矇的分子遗传学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congenitalamaurosis,LCA)是一种发病早且严重的先天性视网膜营养不良性疾病,占视网膜营养不良性疾病的5%以上,其特征是在生后第1年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或失明、眼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波形严重降低或消失.虽然发现有些家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LCA常见的遗传模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作者:王蕾 刊期: 2018- 06
-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glanddysfunction,MGD)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是多种睑板腺异常的总称,包括其结构异常和分泌物性质的异常,可引起眼睑炎症和泪液不稳定以及其他眼表疾病,其中常见的病变是后部睑缘炎和脂质缺乏性(lipidteardeficiency,LTD)干眼症.既往MGD的治疗主要为眼睑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营养治疗、激素以及抗生素应用等,近年来物理疗法、免疫调......
作者:董雪青;高莹莹 刊期: 2012- 04
-
转化生长因子及糖基化终末产物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致病作用已基本明确,循环血中沉积在眼部的AGEs和晶状体的各种蛋白糖化形成的AGEs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导致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过引起晶状体前、后囊膜下纤维化和混浊致白内障,且其在高糖环境下含量有所增高.研究表明,AGEs和TGF-β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
作者:刘丽霞;姚勇 刊期: 2010- 01
-
房水外流阻力与非穿透性手术降眼压机制研究
本文综述了房水外流传统通路上各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及其对房水外流阻力的影响,认为Sehlemm管内壁及其下的邻管小梁网组织是产生房水外流阻力主要的部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统小梁切除手术和新兴的非穿透性手术的基本方法和相关降眼压机制.......
作者:朱静吟;叶纹 刊期: 2009- 02
-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
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激光-染料治疗形式.初步临床结果表明,它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本文主要就该疗法的由来、作用原理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士胜;王康孙 刊期: 2004- 05
-
青光眼病情进展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为主要特征的进行性眼病,是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常见的病因.目前临床监测青光眼病情进展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尚无单一方法可精确敏感地反映疾病进展.常用的传统检查方法包括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成像、标准自动视野计等.目前传统评估指标之外的新评估指标包括相干光断层血管成像、自适应光学显微镜成像.不同检查方法指标各有优缺点.提高现有监测设备的准确性、探索更敏......
作者:刘擘;肖丹;张心培;张纯 刊期: 2019- 01
-
甲状腺相关眼病诊断流程及治疗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欠佳,及时正确地认识和诊断本病是进一步治疗的关键.TAO的早期诊断需结合病史、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正确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对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式至关重要.轻度TAO多采取基础治疗;中、重度可选用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和眼眶放疗,必要......
作者:汪晓晨;李宏武;李静敏 刊期: 2012- 05
-
套叠式新生血管在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套叠式新生血管作为新生血管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正成为新生血管研究的重要方向.套叠式新生血管被证明在眼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构建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于出芽式新生血管的发生方式,套叠式新生血管由于不发生血管基底膜的破坏、内皮细胞的增生,因而不会出现渗漏、出血等现象.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因反复的渗出、出血、瘢痕形成终危害视力,套叠式新生血管的发现给眼内新生血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作者:于蒙溪;武志峰 刊期: 2015- 02
-
眼基因治疗中载体的选择
基因治疗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基因治疗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将目的基因导入相应靶器官,并安全、有效地表达.本文就眼基因治疗中,各种载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综述.......
作者:周炼红;胡燕华 刊期: 2004- 06
-
脂质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是西方老年人不可逆盲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中国AMD患病率急剧上升。但其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故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对脂类代谢与AMD的发病机制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提示,脂类代谢异常与AMD的发生呈正相关,但有些研究则结论不一。本文就视网膜脂质及全身血脂代谢在AMD发病机......
作者:张蓓;邱庆华 刊期: 2011- 04
动态资讯More >
- 1 白内障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
- 2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
- 3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
- 4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研究概况
- 5 重硅油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 6 糖尿病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功能的影响
- 7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 8 P物质与角膜病变
- 9 儿童青光眼与房角关闭的研究进展
- 10 视觉假体的新研究及临床试验进展
- 11 老视手术治疗新进展
- 12 肉毒杆菌毒素在眼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 13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眼底病
- 14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近视眼的影响
- 15 骨膜蛋白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 16 巨噬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 17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与病理
- 18 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角膜切削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 1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视觉保护
- 20 小梁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